【新春走基层】花卉市场年味浓 年宵花经济火出圈

2025-01-20 17:2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1月20日讯(记者 高原)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北京市的花卉市场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热闹的销售旺季。1月19日,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良乡花卉市场,现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新春的喜庆氛围。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花卉市场,市民采购花卉。中国经济网记者 高原摄

  踏入花卉市场,五彩斑斓的花海瞬间映入眼帘。各类花卉争奇斗艳,被商户们精心摆放,引得众多市民纷纷驻足挑选。每家商户前都挤满了顾客,询价、挑选、议价的声音此起彼伏,市场一片红火。

   

  图为某商户销售的蝴蝶兰等花卉品种。中国经济网记者 高原摄

   

  市民驻足在花卉前进行选购。中国经济网记者 高原摄

  在众多花卉中,蝴蝶兰脱颖而出,成为市场上的明星产品。花卉大厅内,近半数商户都在售卖蝴蝶兰,其品种丰富,规格多样,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商家还推出了“单支购任意搭”套餐,平均一支价格在30元左右,可随意挑选不同颜色的蝴蝶兰,再选择合适的花盆栽种好,这样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一位正在挑选蝴蝶兰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过年买几盆蝴蝶兰摆在家里,既好看又有寓意,感觉年味一下子就浓了。”

   

  商家在为顾客讲解花卉培育的注意事项。中国经济网记者 高原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宵花已成为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们不仅寓意着喜庆和丰收,更为新年增添了浓厚的仪式感。除蝴蝶兰外,红掌、水仙、大花蕙兰、北美冬青、金桔等多个品种也纷纷亮相,为节日市场增添了更多选择。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花卉市场,市民选购花卉。中国经济网记者 高原摄

   

  商家在为顾客打包购买的花卉。中国经济网记者 高原摄

  据统计,全国花卉种植面积约150万公顷,从业人员超500万人,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花卉生产国。随着春节的临近,花卉市场的热度还在持续攀升。一盆盆娇艳的花卉不仅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更为新的一年带来了美好的期许。年宵花市场的火爆刺激着花卉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梁木)
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新春走基层】花卉市场年味浓 年宵花经济火出圈

2025年01月20日 17:2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1月20日讯(记者 高原)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北京市的花卉市场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热闹的销售旺季。1月19日,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良乡花卉市场,现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新春的喜庆氛围。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花卉市场,市民采购花卉。中国经济网记者 高原摄

  踏入花卉市场,五彩斑斓的花海瞬间映入眼帘。各类花卉争奇斗艳,被商户们精心摆放,引得众多市民纷纷驻足挑选。每家商户前都挤满了顾客,询价、挑选、议价的声音此起彼伏,市场一片红火。

   

  图为某商户销售的蝴蝶兰等花卉品种。中国经济网记者 高原摄

   

  市民驻足在花卉前进行选购。中国经济网记者 高原摄

  在众多花卉中,蝴蝶兰脱颖而出,成为市场上的明星产品。花卉大厅内,近半数商户都在售卖蝴蝶兰,其品种丰富,规格多样,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商家还推出了“单支购任意搭”套餐,平均一支价格在30元左右,可随意挑选不同颜色的蝴蝶兰,再选择合适的花盆栽种好,这样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一位正在挑选蝴蝶兰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过年买几盆蝴蝶兰摆在家里,既好看又有寓意,感觉年味一下子就浓了。”

   

  商家在为顾客讲解花卉培育的注意事项。中国经济网记者 高原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宵花已成为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们不仅寓意着喜庆和丰收,更为新年增添了浓厚的仪式感。除蝴蝶兰外,红掌、水仙、大花蕙兰、北美冬青、金桔等多个品种也纷纷亮相,为节日市场增添了更多选择。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花卉市场,市民选购花卉。中国经济网记者 高原摄

   

  商家在为顾客打包购买的花卉。中国经济网记者 高原摄

  据统计,全国花卉种植面积约150万公顷,从业人员超500万人,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花卉生产国。随着春节的临近,花卉市场的热度还在持续攀升。一盆盆娇艳的花卉不仅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更为新的一年带来了美好的期许。年宵花市场的火爆刺激着花卉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责任编辑:梁木)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